近日,一则“三星入股镎创”的消息再次将Micro LED推到了聚光灯下。
因具有超高解析度、高亮度、超省电及反应速度快等优秀特性,Micro LED被认为是继TFT-LCD和AMOLED技术之后全新的颇具活力的显示技术。不仅吸引了苹果、Sony、Facebook、LuxVue、X-Celeprin等海外厂商抢进,中国企业于Micro LED的投入也非常积极。
由于Micro LED存在较高的门槛以及技术障碍,各大厂商转而把Mini LED视为Micro LED的前哨战。该技术仅是Micro LED成熟之前的过渡产品。据LEDinside不完全统计,我国台湾地区已有超过16家企业/机构涉足,中国大陆也有五家以上企业/机构已布局。
我国台湾地区在LED和显示器的研发、量产和低成本化能力方面均领先其他国家/地区,在Micro LED这一细分领域亦是如此。台工研院于2009年便率先投入Micro LED开发,至今也已经累积相当的制程技术与经验,目前正在建立一条Micro LED试产线,最快明年第3季就会有产品交给台湾地区的VR厂商。在Micro LED的制造上,台工研院有望拔得头筹。
此外,晶电、友达、群创、镎创(PlayNitride Inc.)、聚积等大厂也都积极地投入Micro LED相关技术的开发。晶电则是最早提出Mini LED一词的台LED厂,并拟以Mini LED进入背光源、小间距显示屏市场的方式,取代直接量产Micro LED,目前已与手机厂、面板厂合作开发背光源,也针对剧院、电影院、博物馆等商业场所所需的小间距显示屏进行开发,新品问世的时间点直指2018年。晶电总经理周铭俊也表示,晶电在5年内有机会把Micro LED的营收纳入,他预期2018~2019年在穿戴装置上的应用有可能贡献营收。
友达光电结合旗下的隆达光电来进行Micro LED显示器的开发,Micro LED显示器实验线在2016年已经在隆达光电安装完成,并且展开相关的研发工程。友达董事长彭双浪日前表示,该公司的Mini LED产品正在与客户洽谈如何应用,Micro LED目前还在实验室阶段。
而群创光电与同一集团下,由母公司鸿海精密投资的荣创能源(AOT)合作开发Micro LED显示器,并先转向发展Mini LED。群创表示,其Mini LED技术可在一年内准备就绪,预期2018年推出Mini LED相关产品。
台系LED大厂晶电转投资的镎创科技9月正式展出了应用于透明显示器、手表/穿戴式装置荧幕、电影屏幕、超高分辨率荧幕、游戏装置等MicroLED相关样品,且受业界热切关注。预期最快有机会在2017年底试产,最快在2018年可望看到商品问世,2019年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展。
LED驱动IC厂聚积也正加快研发脚步,Mini LED明年将先以背光模块驱动IC切入市场,预计明年下半年将可望开始量产出货,至于Micro LED也可望于2019年问世,将专攻目前擅长的大型显示屏。
由于篇幅有限,其它台系厂商布局Micro LED进展不再一一详述(可参考下方表格)。接下来看看以三安光电、京东方、南方科大刘召军团队等为代表的陆系厂商/机构进展情况。
相比台系厂商,陆系企业布局Micro LED稍晚。LED芯片龙头三安光电曾于全景·路演天下互动中表示,Micro LED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,公司于一两年前开始研发。
中国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京东方近日表示,目前公司已开展Micro LED的技术研究 ,并取得一定进展。而康得新则是间接布局Micro LED,于2016年以3500万美元投资了拥有多项Micro LED专利的公司Ostendo。
作为世界上最早研发Micro LED技术的团队之一,刘召军团队取得了重大进展。刘召军曾于LEDinside 5月举办的分析会上表示,近十年来其团队已经研发了7代Micro LED技术,从PM Micro LED阵列到AM Micro LED阵列、从小面积芯片到模块转移大面积化技术、从单色到彩色、从紫外微LED到蓝光、绿光、红光Micro LED显示,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去背光源化Micro LED投影机,而集成光通信功能的Micro LED显示芯片也已面世。
LEDinside分析师认为,MicroLED之所以备受众厂商青睐,并不仅仅是因为MicroLED dispaly可以帮助显示增加一些显示的效果,MicroLED相较于LCD、OLED,它具有户外可视性,现有的屏幕解决不了阳光下可视性问题,而MicroLED显示可以解决以往显示屏的痛点,这是从功能性上解决问题,而不是仅仅在色彩上面做一些升级。 其次,MicroLED的能耗较OLED相比,只有其十分一的能耗,这对于当前Watch电池技术没法突破的情况下,可以解决频繁充电的问题。
所以无论从技术角度和企业的布局角度来看,LEDinside认为Micro LED不会出现等离子技术的结局,只是当前存在转移、检测、修复、色彩一致性等居多瓶颈,所以商业化之路能还会需要一段时间。(文:LEDinside Nicole)
如需转载,需本网站E-Mail授权。并注明"来源于LEDinside",未经授权转载、断章转载等行为,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!E-Mail:service@ledinside.com
如需获取更多资讯,请关注LEDinside官网(m.gzzxlxrmyy.com)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(LEDinside)。